2011年9月7日 星期三

上熱下寒

華弟:
現代人普遍有一個現象,就是上熱下寒。
口中燥渴,喜歡飲冷,又常常嘴破,舌頭爛,容易生青春痘,肩頸僵硬,多夢且睡不好,心煩氣躁,稍微吃到一點補藥或油炸物,就上火、咽喉痛..........。有人吃到一顆龍眼乾,喉嚨痛三天的;也有吃到腰果就牙齦浮腫的。
這些症狀看似熱證,醫生投以寒涼藥,卻造成腳抽筋或拉肚子,患者自己也反映常常手腳冰冷,膝蓋無力腰痠痛,一個晚上要起來小便好幾次,嚴重影響睡眠品質,甚至小便失禁、漏尿,下焦嚴重虛寒。
熱性的食物不能吃,寒涼的食物也不堪負荷,尤其是更年期以後的婦女,更是有一半以上變成這般體質。
請問師父這當中是出了什麼問題?又該如何調理呢?


七伯:
這是個嚴重的問題,卻又很普遍,藉此機會,今天就要解開世紀之謎。
上熱下寒,熱是火性,火性炎上,本是自然;寒是水性,水性就下,也屬自然。
可是人是活的,人身本有太極在運轉,太極一轉,則水火交融,寒熱平調,水不獨寒於下,火不單熱於上,氣血於是得以溫行臟腑,而不偏頗。就像泡牛奶,冷水加熱水,還要攪拌一下,這樣才均勻。
所以易經的泰卦上地下天,具有動象,陰陽交會,天地大通;否卦則是上天下地,陰陽分隔,不相往來,天地不交,萬物不生。

上熱下寒,陰陽分隔,病屬厥陰,這原本是自然老化的現象,人的老化過程是陰陽相離,最後陰歸陰、陽歸陽,肉體歸肉體,魂神歸魂神。就像易經終於第六十四卦未濟一樣,坎歸坎,離歸離,正可以顯示出易道終而復始、生生不息的道理。所以人在自然六合消長下,度百歲乃去,也沒什麼好討論的。

可憐的是,現代的人未老而先衰,年未半百,就提前來到未濟,種種症狀都出現了,卻還不死!
這種病態不合乎自然法則,不適用易經天人合一的規律,但是可以從五行去分析。


平人在健康狀態下,水火平調,處在平衡之中,不會因為吃了一點寒性或熱性的食物而嚴重失衡,或者因此產生症狀,那是因為脾胃功能很強,脾胃屬土,位居中央,是水火之分界,是金木之分野,也是生化之源,後天之本。所以歷代中醫經典皆重視胃氣的強弱,有胃氣則生,無胃氣則死。這個原理可以以下圖來說明:

由圖可知,脾土愈強,支點愈大,支點愈大,則對寒熱的耐受度愈大,不會因為水火的變動而輕易失衡。



再來看脾土弱的人:
日常生活中 ,稍微不留意,天平就會傾斜,所以吃東西不能太隨性,吃錯了馬上反應出來,我見過飯後喝冷飲,十五分鐘馬上跑廁所的人,你們猜他幾歲?三十幾歲!



 
還有一種是陰陽決離的人:

因為陰陽分開,造成力臂變長,產生的力矩就變大,脾土雖然沒有變弱,但是平衡很容易受干擾,這是進入厥陰狀態的模式,常見於停經後的婦女,因為水火遠隔,各自為政,因此變證百出,醫者莫可奈何!


 
上熱下寒對治之法
不管何者,皆首重脾胃,脾胃一強,則立於不敗之地,唯有中土可以灌溉四方,涵養臟腑,因此先賢 李東垣的補土派可以自成一家,影響後世極為深遠,所以你們不會聽到有補肺派、補肝派的,只有補養脾胃才是正治。

再者,陰陽決離既然屬厥陰病,自然選用厥陰病之處方,要把陰陽拉回來,當然要用酸收的藥物,這樣處方就出來了--烏梅丸。我們當然不會原方不動,隨證加減,活潑自在,寒熱皆有,就寒熱皆用,不要被病名迷惑,管它高血壓、心臟病、糖尿病,見招拆招。

 
最重要的是,要多走路,走路可以把熱氣往下導,下肢發熱,上身清爽,百利而無一害。這可是有學問的,與厥陰相對的是寒熱往來的少陽,太陽為開,陽明為闔,少陽為樞,少陽是陰陽出入往來的樞機,樞機不能一日不動,樞機不動則陰陽不能開合,所以要動。動哪裡呢?人體早已經設計好了,就是環跳穴。環跳穴位居人身之中點,上下各半,又是足少陽之大穴,走路就動到了,多麼簡單!每走一步,就調一點陰陽,何樂而不為?

因此,造成上熱下寒的元凶,也就是現代人最大的弊病--懶!


 
木雞:師父,好精采,你哪裡學的?


七伯:書上都有,自己去翻。


 
木雞:才怪!聽了半天,好像在學物理,原來中醫也可以這樣玩。


 
七伯:萬物不離其根源,多用點心吧!